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报编辑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09-09
——

2022年第5期目录

(总第107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专题

竟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产主义旨趣


池忠军,沈立里

理解中国之治的唯物辩证法视野


金正连,胡大平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环境治理研究”专题

邓禾,李旭东

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司法保障


王帆宇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衰变及其治理模式变革:从“粗放式摆平”到“精细化治理”


邬晓燕

绿色技术-经济范式引领生态文明转型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策略


•  现代法治_“民法典研究”专题

吕爽

绿色原则视角下的企业旧物回收义务研究

——以劳动价值论为中心的考察


端木玉芳

法秩序统一原理下环境污染罪构成要件再阐释

——以《民法典》第九条为底层伦理


王鑫媛

民法典背景下中国法理学的二元发展


•  社会学

兰佳豪,罗雯雨

身体与秩序:口罩防疫的身体社会学探析


•  能源经济与管理

吉峰,贾学迪,林婷婷

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概念及其结构维度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姜帅,龙静

科技创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了吗?


文章摘要

• 竟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产主义旨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确立,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和凝聚人类社会发展共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超越血缘、宗法、族群与国界的新型文明观,其本身就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共产主义旨趣。这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蕴含了共产主义事业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理论品格,而且确证着共产主义运动要竭力“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进路,同时还彰显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就此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不断形塑共产主义“事业-运动-社会”三维图式的基础上,勾勒并描绘出未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美好图景。







• 池忠军,沈立里|| 理解中国之治的唯物辩证法视野

在解码“中国之治”的学术热潮中,虽有见仁见智的格局,但从历史逻辑上看,把“中国之治”作为“中国之制”的结果,即从“中国之治”到“中国之制”的认知逻辑具有代表性。然而,对二者之间仅停留于机械论因果律解释,或视二者为无主体变换,都是有局限的。实质上,中国之治与中国之制是辩证关系,是主体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治理制度与依制度治理的辩证关系中,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转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上构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对辩证关系,形成国家治理的理论形态。以国家治理理论引领治理实践还需要处理好一些重要的辩证关系问题,这是中国之治走向未来的规范要求。

• 金正连,胡大平||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过程。守正创新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守正创新也是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坚守,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表达。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 邓禾,李旭东||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司法保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加强法治应对。司法是法治的关键手段,有效司法将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司法所蕴含的政治、法律与社会功能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现行司法规范与司法诉讼制度虽能提供一定基础性支持,却也存在规范内容空缺、诉讼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总体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司法应对面临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则,现行司法运作存在理念与价值缺陷,具体表现为能动理念与预防性价值不足;二则,司法适用的法律依据缺失,具体表现为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门立法空白及既有立法的规范依据缺陷;三则,碳达峰、碳中和所牵涉问题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分别与司法的地方化、治理手段的割裂化存在矛盾,需要司法协同,但司法协同存在明显的力度不够问题。应通过落实司法的能动理念、健全司法的预防价值、夯实司法适用的法律保障、建构司法协同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 王帆宇||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衰变及其治理模式变革:从“粗放式摆平”到“精细化治理”

环境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环境利益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也是基层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上,地方政府长期运用的是“粗放式摆平”行为模式,主要样态包括权宜之计、刚性维稳、工具单一、政府包揽等维度。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党中央“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总目标指引下,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由此迈向了精细化治理的变革之路。较之于“粗放式摆平”,“精细化治理”具有关口前移、制度建设、公平正义、柔性治理、社会协同等特点。从“粗糙式摆平”迈向“精细化治理”,是多重社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事件风险性与不确定性的倒逼、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学习与培训机制的跟进以及社会认知的深化等。







• 邬晓燕||绿色技术-经济范式引领生态文明转型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策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引领经济社会变迁的演化机理,为我们动态分析绿色技术-经济范式引领生态文明转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通过澄清工业技术-经济范式是否处于潜力衰微阶段、绿色工业革命是否已经拉开序幕、绿色金融资本是否得到适度发展、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障碍等基础问题,可以明确绿色技术-经济范式引领生态文明转型的理论前提、基础条件、关键角色和革新方向。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中国应当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发挥中国特色的治理优势,主动培育绿色技术-经济范式及其社会学习,加速引领和推进生态文明全面转型。

• 吕爽||绿色原则视角下的企业旧物回收义务研究

《民法典》合同编第558条将旧物回收义务规定为履行合同的附随义务之一,第625条在买卖合同中规定了对特定标的物的回收制度,这标志着企业旧物回收义务被正式纳入民法调整范围。企业承担旧物回收义务,体现了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企业旧物回收义务目前在民法法律规范中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具体表现在义务承担主体界定不明确、缺乏旧物回收内容和范围的规定、法律责任适用不清楚等等。通过对法律规范解读,我们发现,《民法典》合同编第558条规定的旧物回收义务实则具有后合同义务性质,而第625条规定的旧物回收义务亦可能成为合同的主要义务;旧物回收义务的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和材料供应商等;旧物回收义务的对象既包括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回收的物品,也包括相关主体自行决定回收的物品;在旧物回收方式上,可以采取自行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在履行旧物回收义务后,还需要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处理和利用回收的物品;未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履行旧物回收义务的可能面临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和公法责任。推动建设和完善企业承担旧物回收义务的法律机制,将为促进企业履行好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 端木玉芳||法秩序统一原理下环境污染罪构成要件再阐释——以《民法典》第九条为底层伦理


污染环境罪修改后接连出台司法解释,事实上反映了本罪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定罪标准的弱化。随着环境保护需求的日益升高,因规范上的需要,实践中产生了将部分并没有恶化环境质量的行为解释为严重污染环境、将没有侵害法益的行为界定为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存在构成要件范围被规范解释得过于宽泛的问题。究其原因,立法层面上罪名设置不合理、“违反国家规定”等语词使用不准确,司法层面上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因实质化倾向造成的松动共同带来了定罪标准的松动。《民法典》第九条表明,绿色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底层伦理,而法秩序统一性能对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产生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应以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论界定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应当既是实害犯又是抽象危险犯,本罪的结果和罪量应当根据法益具体阐释,主观构成要件或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

• 王鑫媛||民法典背景下中国法理学的二元发展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问题是影响法理学发展的传统问题。构建以“法理”为中心的法理学发展体系虽已成为当代法理学发展的趋势,但要解决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纷争还需从根本上对法理学进行反思和批判。面对部门法学的功用期待和实践中的难题拷问,将法理学二元划分为理论法理学和工程法理学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为法理学二元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对象。以民法典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法理梳理,从而透视法理学二元发展的逻辑路径,一方面挖掘了民法典从制定形式到价值内核的庞大法理资源,另一方面也为理论法理学和工程法理学在法治发展浪潮中指明了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法理学学科建设要坚持二元发展路径,既要加强以“法理”为中心议题的理论法理学研究,又要重视法治实践问题引导下的工程法理学研究。








• 兰佳豪,罗雯雨||身体与秩序:口罩防疫的身体社会学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损将身体的问题变得尖锐,借由身体社会学的视域来探析口罩防疫的多样化面相,对于理解这一问题颇有助益。在强区隔性的防疫空间中,作为身体流动的技术物,身体呼吸与技术、身体习惯、基于身体的认同和社会管理皆影响着人们对于公共健康秩序和他人存在的感知与互动,并最终反映在口罩的戴与不戴,完全掩盖与拉低展露的多样化图式之中。以合法身体为准的公共健康秩序与多样态的身体行动,在口罩防疫的身体实践中不断对峙与调适,将身体经验与记忆嵌入到地方的社会文化结构之中。或许,只有公共健康秩序的可见边界在“规训态”与“沟通态”身体运用的结合中逐渐消匿,身体治理与身体运用的逻辑在口罩之上达致共通,才可能塑成高度自觉的口罩防疫这一“身体秩序”。

• 吉峰,贾学迪,林婷婷||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制造业正在发生“数字颠覆性”变革。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的结构维度识别对帮助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升转型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15家制造企业的45名高管和生产制造经理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研究,构建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的结构维度,并运用动态能力理论与能力层级理论对模型进行了诠释。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由数字化基础能力、数字化分析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与数字化发展能力四个维度构成,且各维度能力存在由低到高的层级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数字化能力相关理论,为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 姜帅,龙静||科技创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了吗?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科技创新活动异质性分类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差异性影响,相比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但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滞;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比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显著;相比于科学研究,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对技术开发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发挥了更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地方政府“精准”“适度”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消除要素配置扭曲,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术为公 学术为先

国内连续出版物号:CN32-1593/C

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105X

邮发代号:28-444(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0516-83885569

期刊网站:http://xb.cumt.edu.cn

E-mail:xbsk@cumt.edu.cn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